是枝裕和導演的《我的意外爸爸》,一再示範如何用「簡單的對白或動作或事件」來補充與架構「人物的背景與心理狀態」。
《我的意外爸爸》開場,野野宮一家參加小學入學面試,一家三口正襟危坐、回答問題簡潔而俐落;相反的,齋木夫妻首次出現在銀幕上,背景先是丈夫跟妻子叨唸著塞車問題,待夫妻倆進入畫面中,丈夫連忙跟等候多時的野野宮夫妻笑賠不是:「哎喲,內人因為打扮久了點才遲到」;短短兩幕戲便讓觀眾迅速了解這兩戶人家的「家庭性格」多麼不同,也「預告」兩樣價值觀即將引發的衝突。
儘管《我的意外爸爸》維持了是枝裕和導演作品一貫的優質水準,可惜影片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仍未勝過《橫山家之味》和《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》,細思量箇中原因,大概是因為《我的意外爸爸》相較於上述兩部舊作,顯得「太過善良、太過樂觀、也太過乾淨」了。
真是矛盾吶,我是個愛看正面又樂觀電影的人,但我的內心卻依然維持「越多苦難才越真實」的悲觀標準。
完整文章: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hatsocks75/post/1325910501